原標題:
別樣課堂點綴斑斕童年
——湖北襄陽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綜述
近年來,隨著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的深入推進,一座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少年宮扎根湖北襄陽鄉村。這些鄉村學校少年宮創設本土特色課程,探索“一點一特色”的鄉村學校少年宮模式,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整合資源
探索多元力量共建
“大家先在白紙上勾勒,感覺滿意后再在自己挑選的石頭上用丙烯顏料作畫……”近日,在保康縣馬良鎮中心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室,來自重溪村的石頭畫愛好者馮華麗給該校學生講解在石頭上作畫的技巧。
“沒想到可以在石頭上畫畫,還能當作藝術品收藏,我今后要多向馮老師請教和學習。”看到一塊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在馮華麗的巧手下變出一幅幅畫作后,馬良鎮中心學校學生馮思瑤的學習熱情愈發高漲,“不僅能學到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每次參加活動都有收獲。”
在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的過程中,襄陽廣泛發動志愿者力量,有效調配資源,抓好融合共享、提升陣地功能,著力打造農村孩子成長的夢想樂園。
凝聚多方力量,充實師資隊伍。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襄陽市各地逐步壯大輔導員隊伍,除動員本校教師兼任輔導員外,還廣泛發動非遺傳承人、志愿者、在校大學生、“五老人員”等擔任鄉村學校少年宮校外輔導員,組織開展手工制作、繪畫、舞蹈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
聯合更多場所,共建共享平臺。近年來,襄陽市積極推動市縣兩級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等建立與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活動銜接機制,鼓勵各類公益性文化場館重點聯系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昭明課堂”系列活動,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有效銜接,為農村未成年人綜合素質提升創造更好條件。
為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兜底服務,解決其節假日無人照看兒童的實際困難,襄陽市積極開展“圓夢工程”助力“七彩假期”志愿服務活動。近3年共組織170支高校志愿服務隊開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務活動,服務15萬人次。
同時,襄陽市還積極推進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與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共建,助力孩子們實現多彩夢想。
突出特色
托起鄉村孩童七彩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日前,襄城區歐廟小學的孩子們和學校少年宮的老師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
歐廟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少年宮現已組建大合唱、舞蹈、經典誦讀等興趣小組,在校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報名參加,“每周我們會保證各興趣小組至少有40分鐘的學習時間。”
“我從小就喜歡跳舞,加入少年宮以后,我有了更多站在舞臺上實現夢想的機會。”該校學生武家馨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陶冶了情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近日,在保康縣黃堡鎮中心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創客空間教室,學生們圍在老師周圍,認真觀察老師用遙控器操作無人機,學習操作知識。講解結束后,學生們踴躍嘗試,手法嫻熟地操控無人機在教室里輕盈地起飛。
“漁鼓通常用60多厘米長的竹筒,一端蒙上豬皮或其他材料制成。”伙牌鎮中心小學校長鄧艷紅介紹,“我們在鄉村學校少年宮打造了漁鼓工作坊,邀請襄陽漁鼓非遺傳承人郜大文現場授課,還把文明禮儀、校園安全等融入其中,編寫漁鼓校本課程。”
借助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力量,“襄陽漁鼓”正不斷煥發新活力。
一地一特色,一宮一品牌。近年來,襄陽市各地鄉村學校少年宮立足自身特色和實際需求,打造特色、亮點,各地共聘請49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擔任校外輔導員,先后開發老河口絲弦、老河口木版年畫、保康根雕、襄州程河柳編、襄陽米公書法等一大批本土文藝課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未成年人心中落地生根。
強化管理
確保高質量有效運行
眼下,襄陽市越來越多的鄉村學子正通過鄉村學校少年宮這一載體充實課余生活,點綴斑斕童年,而這一切得益于全市確保鄉村學校少年宮高質量有效運行的強化管理。
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是重要的民心工程、育人工程。各有關學校嚴格落實“校長負責制”,實行“一師兩用”“一人雙崗”制度,做到工作有安排、陣地有人管、活動有人帶、實踐有成效。
襄陽市每年研究推出全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推進計劃和扶持政策。各地鄉村學校結合實際情況,改建新建一批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書法室、棋藝室、運動場等硬件設施,有力促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
近年來,襄陽市累計投入專項資金592萬元,建成各級鄉村學校少年宮83所,實現鄉鎮全覆蓋,為近10萬名農村中小學生搭建起實現夢想的舞臺。(孫修廷 許維)